血容量扩充剂

血容量扩充剂,也被称为血浆代用品、代血浆,其最主要的用途是主要用于大量失血、失血浆及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容量降低、休克等应急情况,用以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按照卫生部输血指南(2000年)规定,通常失血量在体质量的20%以内,以及当血红蛋白含量大于或等于100 g/L 时,不必输血,可输入等量血容量扩充剂,因此血容量扩充剂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

简要概况

血容量扩充剂,也被称为血浆代用品、代血浆,其最主要的用途是主要用于大量失血、失血浆及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容量降低、休克等应急情况,用以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按照卫生部输血指南(2000年)规定,通常失血量在体质量的20%以内,以及当血红蛋白含量大于或等于100 g/L 时,不必输血,可输入等量血容量扩充剂,因此血容量扩充剂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

血容量扩充剂指能迅速扩充血容量,从而克服机体因急性大出血、大面积烫伤、剧烈呕吐等所致循环血量降低而引起的休克状态的制剂。葡萄糖盐水虽能补充血容量,但维持时间短暂。而血液制品(如全血、血浆等)的来源有限,不能久贮,因此有必要采用人工合成的血容量扩充剂。血容量扩充剂的基本要求是能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作用持久,没有毒性,不具抗原性及热源性等。目前最常用的血容量扩张剂为右旋糖酐。


特点

1.  排泄较慢,但亦不持久蓄积体内;

2. 有一定胶体渗透压,可在血管内保持血容量;

3.无抗原性,不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同时,理想的代血浆还应具有扩容效果好、安全性高、可长时间反复输注等诸多特点。


血容量扩充剂的临床应用

一般情况下,血浆代用品主要用于大量失血、失血浆及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容量降低、休克等紧急情况,用以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主要的临床应用目的如下:


1.顾名思义,其主要的用途在于扩充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 临床上现最常用的人工胶体液有中等相对分子质量低取代级的羟乙基淀粉。为尽快增加血容量,可较快滴注。贺斯的日最大剂量可达 33 m I/ k g , 一般每次 500 -1000mL。万汉是目前唯一被批准每日应用剂量最大可达 50 ml/kg的羟乙基淀粉,并可连续应用数天。 

2. 此外,血容量扩充及还可用于血液稀释, 减少输血 。血液稀释可以减少围术期输异体库血 ,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 是目前减少输血或不输血的一个重要方法。 虽然手术中红细胞的丢失使血氧载体减少, 但是机体可通过一系列的生理代偿机制改善组织氧合, 因而有限度的血液稀释不仅没有危害反而有良好的作用。血液稀释后,血粘度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液流速加快使血液分布更均匀,有利于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血液稀释后,血流速度加快,虽然单位血容量中因血红蛋白减少而使氧含量下降, 但由于每搏量增多, 故心排血量增加,因此氧输送量反而有所增加;血液稀释后,虽然血浆蛋白下降,但可通过肝脏加速蛋白合成, 减少蛋白分解, 血管外蛋白转移人血管内以及补给胶体溶液来维持正常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自面市以来,血容量扩充剂的新品种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发展迅速,其中以羟乙基淀粉 130/0.4 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优势突出,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其在抢救患者生命,维护患者健康,以及节约用血、减少输血污染和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目前所有种类的代血浆均无携氧能力,因此,在使用中仍有剂量的限制,还无法完全替代输血,未来的代血浆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携氧”功能,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临床使用价值。

主要分类

目前使用的血容量扩充剂主要有葡萄糖聚合物明胶和羟乙基淀粉三大类。


1.葡萄糖聚合物类血容量扩充剂

葡萄糖聚合物类血容量扩充剂主要包括缩合葡萄糖和右旋糖酐。

 

缩合葡萄糖

又称409代血浆,是葡萄糖在高温下产生固相缩合反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10 的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缩合葡萄糖是重庆大新药业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自主原研的一种代血浆, 曾作为军用战备物质被严格保护。缩合葡萄糖为等渗液, 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且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具有扩充血容量、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失血及失血性休克,烧伤、创伤、挤压伤造成的休克,中毒性休克,严重失水,术中补液以及改善微循环。该品种安全性较高,但扩容时间较短(2 h左右),由于没有进入医保和基药目录,其使用量在逐年减少,但因其价格便宜,在基层医院仍有使用。 

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是蔗糖经肠膜状明串珠菌发酵后生成的一种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依聚合的葡萄糖分子数目多少而产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产品。目前,临床使用的主要有中分子右旋糖酐 70(平均相对分子质量6×10-8×10)、 低分子右旋糖酐40(2×10-4×10)、右旋糖酐20(1×10-2×10)。扩容强度和时间随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则随其 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右旋糖酐具有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增加血浆容量和维持血压的作用,其中右旋糖酐 40 和 右旋糖酐 20 因相对分子质量小,具有改善微循环和渗透利尿作用,而右旋糖酐70 的相对分子量大,扩容效果更好,但几乎无改善微循环及利尿作用。该药品的主要不良反应有严重过敏及过敏性休克、 诱发肾衰竭,2008年国家不良反应信息中心已发布通报称右旋糖酐40 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目前,右旋糖酐已较少用于扩充血容量,而较多地将右旋糖酐40 和右旋糖酣20 用于改善微循环。

2.明胶类血容量扩充剂

明胶是从动物皮、骨、肌腱中的胶原经水解后提取的一种蛋白质,含有大量羟脯氨酸,其胶体渗透压与人血浆清蛋白相近,但其扩容作用与右旋糖酐和羟乙基淀粉相比较弱。近年来,临床使用的主要有琥珀酰明胶和聚明胶肽。明胶类代血浆可回升血压,稀释血液从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其维持血容量的有效时间为2~3 h,有效扩容时间相对较短,扩容效果不够理想。该药品理化性质与人体血浆相似,对人体内环境影响轻微,大剂量使用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不增加术后出血倾向,但因明胶来源于动物蛋白,在体内为异种蛋白,与肥大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作用,与细胞内发生一系列活性反应,引起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释放,严重者导致休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1978 年停止使用明胶。我国目前该类药品仍占有一定的使用份额。


 


3. 羟乙基淀粉类血容量扩充剂


羟乙基淀粉类血容量扩充剂是以糯玉米淀粉(支链淀粉)为原料,经轻度酸解,并在碱性条件下以环氧乙烷(或 2-氯乙醇)进行羟基化而制成。羟乙基淀粉结构和糖原相似,但其过敏发生率远低于右旋糖酐,且无生物制品的传染病威胁。羟乙基淀粉发展至今已有3 代:第1代是中分子量高取代级,第2代是中分子量中取代级,第3代是中分子量低取代级。 

第 1 代羟乙基淀粉

其特点是取代级高,包括高相对分子质量高取代级和低相对分子质量高取代级两类,前者如羟乙基淀粉480/0.7,相对分子质量48×10,取代级0.7,虽然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大,扩容效力强,但因取代级高,易造成组织蓄积,对凝血功能影响大,在我国没有上市;后者如羟乙基淀粉 40 和羟乙基淀粉20(统称为706代血浆),相对分子质量 2×10~4×10,取代级0.9, 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小而取代级高,因此扩容效率低,且用量大时易造成组织蓄积,影响凝血功能,对肾功能有损害,目前,706代血浆的使用量逐年下降,但因其价格便宜,目前在基层医院仍有少量使用。 

 第 2 代羟乙基淀粉 如中相对分子质量中取代级的羟乙基淀粉200/0.5(以贺斯为代表),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0×10,取代级0.5,该药品扩充血容量的有效时间达4 h,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对凝血功能影响小,但大量输注羟乙基淀粉 200/0.5可使纤维蛋白原和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下降,使血小板反应性的敏感性下降,而对血液凝固产生不良影响。

3 第 3 代羟乙基淀粉 代表药品是中相对分子质量低取代级的羟乙基淀粉 130/0.4(以万汶为代表)。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3×10,取代级0.4,具有更适宜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和分布,造成血浆蓄积的高相对分子质量、高取代级的分子所占比例很小,扩容效果好,输注30 min内,容量扩充效应100%,有效扩容时间4~6 h,能稳定血流动力学参数,保证体循环和微循环的灌注,尤其是在大量失血的手术和等容血液稀释时同样可以发挥满意的容量替代效力,同时安全性较高,几乎24 h内完全排出体外,即使重复给药亦无血浆蓄积,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不影响凝血功能,接近输血替代和容量治疗的理想标准。2004年在我国上市的新一代羟乙基淀粉产品——万汶(HES130/0.4)则是在HES200/0.5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 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优化、取代级的降低和取代方式(C2 /C6)的改变, 而具有了更加卓越的性能和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目前,我国三级医院已经开始使用。此外,近年来德国费森尤斯公司新上市的羟乙基淀粉 130/0.4 醋酸林格氏注射液,为平衡性羟乙基淀粉 130/0.4,可克服等渗产品的“高氯血症”,具有更佳的酸碱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