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麻风分支杆菌类药

麻风分枝杆菌(M.leprae),也称麻风杆菌,能引起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流行广泛。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而结核分支杆菌是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大小1~4X0.4um能够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结核病至今仍为重要的传染病。

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M.leprae),也称麻风杆菌,能引起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流行广泛。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

麻风病由麻风杆菌感染而起。麻风杆菌 与结核杆菌同属分支杆菌属,在形态和对药 物的反应上有近似点。一些抗结核药也可用 于麻风病的治疗,如利福平类是主要的麻风 病治疗药,氨硫脲等也有一定作用。抗麻风 病药主要是砜类药物。

生物特征

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细长、略带弯曲,常呈束状排列。革兰和抗酸染色均为阳性。经治疗后可呈短杆状、颗粒状或念珠状多形性,可能是L型变异。未经彻底治愈可导致复发。

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在干燥环境中7天以内仍有繁殖能力。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60℃到-13℃下可存活数月,0℃可存活3周 [2]  。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主要感染部位

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是麻风病人。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粘膜以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预防与治疗


目前,对于麻风病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由于麻风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有共同抗原 ,曾试用卡介苗来预防麻风取得一定效果。该病防治特别要对密切接触者作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药物主要有砜类、利福平、氯苯吩嗪及丙硫异烟胺。目前多采用二三种药联合治疗,以防止耐药性产生。


结核分支杆菌

结核分支杆菌的特点是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大小1~4X0.4um能够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结核病至今仍为重要的传染病。据WHO报道,每年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人死于该病。我国建国前死亡率达200-300人/10万,居各种疾病死亡原因之首,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卫生状态改善,特别是开展了群防群治,儿童普遍接种卡介苗,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为降低。但应注意,世界上有些地区因艾滋病、吸毒、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酗酒和贫困等原因,发病率又有上升趋势。


在固体培养基中对常用的含异烟肼1g、链霉素10g、利福平50g能生长的结核分支杆菌为耐药菌。耐药菌株毒力有所减弱。异烟肼可影响细胞壁中分枝菌酸的合成,诱导结核分枝杆菌成为L型,此可能是耐异烟肼的一种原因。药物敏感试验表明对异烟肼耐药,而对利福平和链霉素大多仍敏感。故治疗多主张异烟肼和利福平或吡嗪酰胺联合用药,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增强疗效。临床上耐异烟肼菌株致病性也有所减弱。

而结核分支杆菌是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大小1~4X0.4um能够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结核病至今仍为重要的传染病。

其他分支杆菌

除麻风分支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以外,其他分支杆菌也能对人类致病。由于它们在培养时形成的菌落,不是结核分支杆菌那样的典型表现,故称“非典型性分支杆菌”,但现在更多称为“非结核性分支杆菌”(NTM)。Runyon(1965)根据培养时的色素生成或迅速生长情况,把非结核性分支杆菌分为4大类。Runyon氏分类体系的初步报告发表以后,美国东南部就有由NTM所致病变报道。这些病人的流行病学情况与一般结核病人不同,即年龄较大,白人较多,肺内常有潜在的慢性疾患,现有抗结核药物治疗收效不佳。为了解NTM病在美国的发生情况,1981~1983年所作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发病率最高的是鸟分支杆菌复体(MAC),其次是堪萨斯分支杆菌和偶发分支杆菌-龟分支杆菌(O’Brien等,1987)。在美国 一些地区里,NTM病可能像结核病一样常见。人类感染似来自环境中的分支杆菌。